Web3 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中心化機構在管理金融和社會基礎設施時無法保障安全性、公平性和透明性。Web3 基於區塊鏈和預言機等信任最小化的分佈式網絡建立,利用密碼學、共識協議和機制設計來管理數字化基礎設施,無需信任人類第三方,而是通過技術來實現保障,這就是所謂的「加密事實」。
加密事實結合了密碼學和基於經濟激勵的去中心化共識,在分佈式網絡中達成共識,創建統一的記錄,併以確定性的方式為應用展開計算。
除了 DeFi 和 NFT 以外,信任最小化的數字化基礎架構還實現了一種名為「DAO」的新型區塊鏈社會模式。在 DAO 中,各個獨立的實體可以共同治理開源基礎設施,併通過民主的方式共同管理資產。具體而言,就是將所有流程寫入智能合約代碼中,併在區塊鏈上執行。DAO 的根本目的是拓展信任最小化的概念,在人類社會中實現集體決策。
本文將以細致入微的視角探討 DAO 這個話題。文章一開始會科普 DAO 的基礎知識,然後會深入分析 DAO 如果要實現長期成功需要擁有哪些優勢以及如何權衡利弊。
DAO 基礎知識
要了解 DAO 的利弊,就必須先給 DAO 做一個定義,明確 DAO 的類型以及職責,併梳理各種不同的 DAO 工具以及治理架構。
DAO 是什麽?
DAO 的全名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中文是「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DAO 的主要目的是超越傳統組織形式,以分佈式、透明和信任最小化的方式來進行集體決策。簡而言之,DAO 是一種新型的組織架構。人們可以獨立驗證組織的運行方式,併基於這樣的共識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DAO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利用了區塊鏈智能合約,將部分或全部流程寫入合約代碼中,以執行決策併分配所有權。智能合約的出現為創新奠定了基礎,因為智能合約可以讓 DAO 的治理規則完全透明化,而且無法被任何 DAO 成員或外部方篡改。這是因為區塊鏈(即智能合約)運行的代碼可以被公開審計,併由去中心化的節點網絡保障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DAO 的縮寫中包含 autonomous(自治)一詞,但 DAO 併非完全自治。DAO 是由人組成的,因此需要用戶手動操作才能運行,比如用戶需要進行投票、部署代碼併討論提案。之所以會使用「自治」這個詞,是因為 DAO 的一些具體功能被寫在了智能合約代碼中,無法被篡改。然而,人們仍需要與智能合約(即:代碼)交互(即:提供輸入),以執行具體的任務(即:輸出結果)。
DAO 的種類
雖然 DAO 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協議 DAO——這類 DAO 負責開發和管理去中心化應用(dApp)或 dApp 的基礎架構。協議 DAO 的主要任務是開發開源技術,這點類似於企業或基金會。
- Tezos 是一條區塊鏈,採用類似 DAO 的鏈上治理架構,通過代錶制投票體繫來觸發協議升級,需要絕大多數人投票達成共識才能通過提案。
- MakerDAO 是一個組織,負責管理去中心化的 stablecoin DAI。DAO 成員負責為協議制定參數,比如調整利率、添加 / 刪除抵押資產以及核心部門團隊入職 / 離職。
投資 DAO——這類 DAO 負責控制 DAO 金庫中的資金,併使用這些資金來發起併管理投資。投資 DAO 的主要目的是為成員創造利潤,這點與私募基金或對沖基金類似。
- BitDAO 是一個 DAO,BIT 通證持有者通過投票決定各種投資策略,併為 DAO 金庫實現收益。BitDAO 宣稱對 Web3 項目的投資額超過 38 億美元。
- MetaCartel Ventures ( 風投 DAO) 是一家營利性 DAO,專門投資於早期 dApp。其主要目的是以社區為中心建立會員制,參與機制比傳統的風投基金更加靈活。
事業型 DAO——這類 DAO 負責針對某一事業管理資金和計劃。事業型 DAO 聚焦在某一領域達成共識,比如慈善、政治以及公用事業,這點與慈善組織、遊說團體和獎金激勵計劃等傳統組織類似。
- Gitcoin 是一個 DAO,用戶在平臺上可以通過二次方投票機制,共同為以太坊上的公用事業以及其他開源區塊鏈項目募款。
- Big Green 是一個 DAO,為學校、社區和家庭提供慈善獎金,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種植糧食。
社交 DAO——這類 DAO 負責管理一個共享社交空間,共同擁有具有藝術價值的資產,為成員營造文化併組織活動。社交 DAO 圍繞娛樂、藝術、遊戲和其他社交領域將社區組織起來,這點類似於現代社交俱樂部。
- Bored Ape Yacht Club(BAYC)是限量版的 NFT 藏品,NFT 既代錶會員身份,又可以領取特殊福利。
- Krause House 是一個由籃球迷組成的社交 DAO,目標是有朝一日買下一支 NBA 球隊。Krause House DAO 目前已經買下了 Big3 籃球聯盟的球隊 Ball Hogs。
數據 DAO——這類 DAO 負責開發和管理 DAO 控制的數據。數據 DAO 旨在將用戶數據聚集在一起,或開發獨特的數據產品賣給第三方用戶,具體應用場景包括開發 AI 算法或展開市場調研。
- dClimate 是一個買賣天氣數據、天氣預報和預測模型的市場,用戶可以在其中銷售創新的數據集,機構也可以在其中購買數據。這個 DAO 會評估發佈的數據,以保障數據質量併發放適當的網絡激勵。
- Delphia 是機器人投資顧問,會支付原生通證購買用戶個人數據。Delphia 會將用戶個人數據聚集在一起,併基於數據制定投資策略,用戶可以使用原生通證查看這些投資策略。
網絡國家由 Balaji Srinivasan 首次提出,這是一種類似 DAO 的機制,可以建立擁有法律地位的新社會。Balaji 在他的新書「The Network State: How To Start a New Country」中提到:
「網絡國家是一個網絡社會,在道德上創新,擁有國家意識和公認的創始人,有能力開展集體行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發行 cryptocurrency,使用社會智能合約來約束基於共識的政府,通過眾籌的方式買下實體領土併形成群島,建立虛擬首都,在鏈上進行人口普查,證明國家人口、收入以及房地產,併因此獲得外交地位。」
DAO 的職能
DAO 可以履行任何職能,最常見的職能如下:
- 批准升級至開源協議——比如投票決定是否升級協議的代理智能合約,以支持其他代碼邏輯;或另外發佈新版本的協議,併將用戶遷移過去。
- 調整 dApp 參數——比如調整去中心化 stablecoin 的利率,或決定是否在借貸市場中添加新的抵押資產。
- 提交改進提案併進行討論——比如正式發起提案,改變協議 /DAO 的具體內容,或在正式投票前對其他提案提出質疑。
- 將協議控制的資金用於投資或轉到外部賬戶——比如將 DAO 金庫中的獎金發給獲獎者,或決定 DAO 是否投資限量版 NFT。
- 管理領導層——比如通過投票決定管理者的去留問題,否決領導層的決策,或改變 DAO 的組織架構。
- 對在使用協議、dApp 或 DAO 基礎架構過程中產生的分歧進行仲裁——比如決定是否對用戶因意外攻擊或協議漏洞所遭受的損失進行賠償。
- 決定協議的長期路線圖和最終願景——比如討論 DAO 是否要在現有垂直應用場景之上進行擴展,或決定 DAO 應集成至哪些區塊鏈或 Layer 2 網絡。
- 制定協議的價值捕獲機制——比如用戶費提成比例,是否銷毀通證,或 DAO 成員是否應該得到分紅。
DAO 工具
DAO 利用一套標准化的工具來運行,通常會組合以下多個工具來建立多層級的 DAO 架構。
- 治理通證:這是由 DAO 發行的通證,為通證持有者授予特殊的權力。治理通證最大的用途就是投票(如:一個通證=一張選票)
- 多簽錢包:這是一個智能合約,需要足夠多的預定義地址對一條消息簽名,才能直接對協議進行變更。DAO 通常使用多簽技術,基於預定義委員會的鏈下快照,或在緊急情況下作為安全機制(如:抵禦治理攻擊),對協議發起鏈上變更。
- 投票合約:這是一個智能合約,負責協調對於某一提案的鏈上通證加權投票。投票結果必須滿足 DAO 成員或代錶預定義的條件(如:66% 的人投票通過)以及法定人數(如:2% 的通證持有者參與)才能生效。結果會基於多重簽名或作為可執行代碼提交的提案得到執行,Compound 的治理 alpha 投票合約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 委托制:這個機制允許治理通證持有者將投票權委托給其他人,代錶他們投票。
- 鏈下快照:這是一個鏈下平臺,通過對鏈下消息簽名來進行通證加權投票,併基於鏈上余額和地址的快照來決定投票權。投票結果可以影響 DAO 的後續發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DAO 成員投票時無需支付鏈上交易費,因此可以激勵社區更多人參與投票。
- 論壇:幾乎所有 DAO 都建立了社交平臺,成員可以聚在一起自由地錶達想法併參與討論。最受歡迎的平臺包括 Discourse 這類專門的治理論壇,以及 Discord 和 Telegram 這類社交平臺。
- 聲譽繫統:雖然鏈上聲譽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已經有人開始探索在鏈上建立聲譽繫統,將更多投票權分配給經常參與 DAO 事務或為 DAO 提供洞察和價值的成員。有人提出了「靈魂綁定通證」(soulbound tokens)這個想法,為用戶發放不具有金融屬性的通證,這類通證可以代錶用戶的鏈上聲譽,或「靈魂」。
DAO 需要自行決定如何將各種不同的工具組合在一起,打造出綜合的治理流程,兼顧 DAO 成員在效率、成本和信任最小化方面的需求。每個 DAO 都擁有獨特的理念和價值觀,不同 DAO 也有不同的目標,因此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
DAO 的治理架構
對於任何 DAO 來說,達成共識都是最重要也最具挑戰的任務之一,因為達成共識意味著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做出決策。下文列舉了目前用於達成共識的幾種治理機制,其中結合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工具。
直接的鏈上民主——指 DAO 成員直接在鏈上對提案進行投票,提案要通過必須滿足上文提到的條件。大多數採用該模式的 DAO 都會使用通證加權投票機制,用戶持有的通證數量決定了他的投票權重(通常 1 個通證=1 張選票)。這是 DAO 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共識達成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的復雜性和成本最低,而且可以抵禦女巫攻擊。
直接的鏈下民主——指 DAO 使用快照在鏈下進行投票,投票要通過必須滿足一定條件。多數採用這種模式的 DAO 也會使用通證加權投票機制,但需要可信實體通過多重簽名的方式嚴格按照提案來執行鏈上變更。因此,鏈下民主需要一定信任假設,就是多重簽名者會如實按照 DAO 投票結果的快照來投票。
代錶制民主——指 DAO 委托代錶在鏈上投票,以通過 DAO 的提案。代錶通常由 DAO 選出,併可能會參考鏈下快照來了解社區民意。DAO 可能還會設置某種機制,當代錶的投票結果嚴重偏離社區民意時對結果進行否決或變更。
二次方民主——指基於二次方投票的治理架構,公式如下:投票者的成本=(投票數量)^2。比如,對某一提案投一票需要花費一個治理通證,但如果要投五票就需要 25 個治理通證。二次方投票可以防止 DAO 的投票結果被少數巨鯨控制。多數成員的共同投票結果將擁有同等或甚至更大的效力。然而,要真正執行二次方投票,需要建立抗女巫攻擊機制,以防止欺詐行為或將通證分散在不同錢包裏。
D3LAB 正專門為 DAO 開發一種新型的抗女巫攻擊二次方投票機制,名為」概率二次方投票」(Probabilistic Quadrating Voting,縮寫為 PQV)。D3LAB 獲得了 Chainlink 獎金, 以進一步推動開發工作。
Vitalik Buterin 分享的圖中展示了「一個通證一票」、「二次方投票」以及「一人一票」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另外,還有許多去中心化加密社區圍繞通證所有權組織起來,但嚴格來說都不算是 DAO,不過這類社區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內。這些社區通常擁有更加傳統的組織架構,比如通過軟件開發公司或開源基金會來貢獻併維護協議。然而,這些實體立足於區塊鏈技術,由此可以更高效地協調激勵併實現透明性。
DAO 的優勢
DAO 必須要有足夠大的規模併且經受實戰檢驗才能證明其是否具有長期價值。下面列舉了 DAO 的部分潛在價值:
透明
DAO 的規則(開源代碼)以及 DAO 成員的活動(鏈上操作和論壇發帖)通常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併審計,因此可以充分知曉決策流程以及各成員的投票權分佈模式。這與傳統組織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組織通常缺乏透明性,用戶不得不盲目相信組織會完整、准確地記錄決策流程,併且記錄不會被篡改。
民主
DAO 中任何成員都可以提交提案、對別人的提案發起挑戰或進行投票。因此 DAO 的決策機制更加民主,成員可以共同影響 DAO 的發展方嚮。這點不同於等級分明的傳統組織,其中 CEO、所有者或董事會擁有特權,可以單邊執行多數決策,而其他利益相關方幾乎沒有渠道發錶意見。
信任最小化
DAO 的結構、共識機制以及落地執行機制都被寫入了開源智能合約中,而智能合約被部署在了公鏈上,因此一旦達成共識,任何一方或小團體都無法篡改治理流程。而傳統組織則併非如此。傳統組織中的管理流程通常由中心化的實體負責展開,流程的規則往往復雜且不透明,有時甚至基於私下的法律合約,不僅仲裁起來勞民傷財,而且執行起來也很慢,難以保障確定性。
包容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連上互聯網,都可以參與 DAO,而且不需要透露全部身份信息。這樣可以消除潛在的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性取嚮以及國籍等身份歧視。這點也與傳統組織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組織內的成員都公開了個人身份,因此很難建立更純粹的英才制。
DAO 的利弊權衡
與其單純討論 DAO 的弊端,更有意義的做法是探討 DAO 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出的利弊權衡。這些權衡利弊的方法不分對錯,但卻各有優缺點。每個 DAO 都需要根據自身需求來做出判斷和取捨。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傳統的治理架構都面臨同樣的利弊權衡,而 DAO 也不例外。
早期成員 VS 後期成員
DAO 可能在最初或最終會被少數巨鯨控制,特別是採用了通證加權投票機制的 DAO。這是因為 DAO 的創始人或早期投資者往往會分得更高比例的治理通證。
這不僅導致了中心化問題,而且還引出了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那就是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創建了 DAO,併為 DAO 的發展投入了最多的時間和資源,因此是否應該擁有最大的投票權和影響力?如果是的話,什麽比例是合理的?這裏要解決的難題是,後期加入的社區成員的聲音可能會被少數成員淹沒,導致他們的參與無法貢獻什麽價值。
從根本上來說,這裏的矛盾是,如何獎勵併賦能早期參與者,因為他們承擔了更大的風險併且提供了更多資源;但同時又不限制後來加入的成員嚮上走併發出聲音。這與傳統的社會體制完全一樣。既要激勵早期參與者,又要維持一定的上升通道。
去中心化 VS 效率
DAO 要維持信任最小化,就必須建立權力制衡機制,避免操之過急地做出不理性且沒有得到社區支持的決定。另外,這樣做還可以避免 DAO 遭受治理攻擊和外部滲透攻擊。權力制衡是現代民主體制中的關鍵機制,可以避免權力過度集中,併明確定義每個部門的職責。
而去中心化的弊端是效率低下,導致 DAO 無法按時執行任務。比如無法抓住眼下的盈利機會或快速修復意外漏洞。由於 DAO 缺乏敏捷性,而且多層決策機制會消耗大量時間和資源,因此很難與等級嚴明的中心化組織展開競爭,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開源技術領域尤為如此。
這裏的矛盾在於如何維持信任最小化的核心價值——這對 DAO 來說非常寶貴;同時又提高決策效率,消除冗長的決策流程。這就引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協議是否能從傳統的中心化治理架構過渡至更加去中心化的 DAO 架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需要多久才能完成過渡?在這過程中需要重點關註哪些因素?其實政府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一方面要保護基本人權和法律,另一方面又要足夠靈活,守住發展的勝利果實併快速擊退新出現的威脅。
穩定 VS 增長
說到去中心化的信任最小化技術,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是「沒有治理就是最好的治理」。這是因為人類歴史上確實很少有公平、安全和穩定的治理體繫,因此任何治理模式都會從內外部滋生腐敗。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事實是,幾乎所有社會體制本質上都是動態發展的,因此會不斷叠代,以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
DAO 的挑戰是平衡兩個矛盾,一個是將重點放在固化協議的底層規則併同時逐步消除 DAO 職能;另一個是持續發展協議併保持靈活性,而這通常需要擴展 DAO 的應用場景。這是目前許多 DAO 所面臨的睏境,DAO 成員因為對 DAO 的最終願景產生分歧而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部爭論。通常爭論分為兩派,一派希望嚴格遵循協議最初的願景,而另一派希望擴展協議最初的應用場景,以覆蓋更大的市場。
這裏的矛盾在於,既要有清晰的願景作為 DAO 發展的基礎,又要有靈活的架構,可以不斷改進,以滿足 DAO 成員新的需求。這個問題其實在人類歴史上也十分常見。隨著人口結構和歴史背景的改變,人們對於社會共同願景或者未來發展方嚮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無領導 VS 有領導
許多人認為 DAO 應該是沒有領導的,這可能跟去中心化提倡的理念有關。沒有領導的社會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是行得通的,但縱觀歴史,缺乏強大領導力的社會往往運行效率不如那些有明確領導者的社會。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領導者,就可能出現「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這個現象指由於沒人出來承擔管理職責,導致共同利益被忽視。這樣的社會還會出現權力真空,由於沒有掌權者,會導致內部各派繫發生沖突,填補權力真空。除此之外,這樣的社會還缺乏遠見和定力,無法真正實現復雜的願景,因此最終會陷入停滯。
而有領導者的弊端是一旦他們擁有太多權力,就有可能作惡,而這將抵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最大的優勢。因此,一些 DAO 已經開始探索代錶制。比如 Synthetix 建立了斯巴達理事會(The Spartan Council),這是一個由 DAO 選出的七人團體,對用戶提交的改進提案做出決策。Synthetix 會抓取鏈下投票快照,提交給斯巴達理事會,併通過這種方式在投票前試探 Synthetix 通證持有者社區對提案的態度。
這裏的矛盾是既要提供足夠的激勵和自治權,以吸引、賦能併保護有遠見的優秀領導者;又要限制其權力無序擴張,以免他們的行為偏離 DAO 的共識。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平衡,因為好的政府領導者建立了人類歴史上最美好的社會,而壞的政府領導者也制造出了人類歴史上最慘不忍睹的社會。
短期 VS 長期
DAO 面臨的另一個主要挑戰就是如何平衡 DAO 成員的需求和關切。比如,一些 DAO 成員最關註的是短期增長,比如如何捕獲更多價值或吸引更多遊資,即便犧牲 DAO 金庫的長期靈活性也在所不惜。另一些 DAO 成員則更關心如何真正推動應用併在長期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這些目標往往在中短期無法使 DAO 成員獲益。
這個矛盾與上文提到的「有領導 VS 無領導」和「早期 VS 後期成員」這兩個矛盾交織在一起。DAO 的領導者通常都是元老級成員或創始人。因此,他們可能已經在前期賺得盆滿缽滿了,而且 DAO 的可持續發展更牽動他們的自身利益(經濟利益和聲譽),因此他們自然會更關註 DAO 的長遠發展。而新成員通常與 DAO 的利益瓜葛不深,因此會更關註短期利益,如果過了一段時間願望沒有達成,他們可能就會離開。
這裏的矛盾在於,既要理性處理不同 DAO 成員的關切,不能所有需求都同時滿足,併堅持長期規劃,最終取得成功;又要照顧到 DAO 成員合理的關切。傳統治理機制在推出重大政策變更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同樣的矛盾。一方面,它們需要接受一些公民可能會對政策轉嚮產生不滿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獲得足夠多的支持或政策落地無法達到切實的效果,那麽政策變更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動力去真正落實併產生影響。
專業人才 VS 非專業人才
區塊鏈技術是 DAO 的核心價值主張。然而只有少數人能完全理解 DAO 底層的智能合約及其所在的區塊鏈。另外,還要考慮各種法律和商業因素,以針對 DAO 的提案做出理性判斷,比如投資新業務。這就需要有專長的 DAO 成員——通常是開發者、律師、各領域專家和創始人,在 DAO 投票之前具體解析提案。
這裏存在一個挑戰,那就是如果沒有這些有經驗的成員提供幫助,大多數 DAO 成員都無法正確權衡利弊。比如,DAO 需要有經驗的成員來解釋復雜的技術術語,併具體分析法律和經濟領域的問題。由於這些成員非常重要,因此問題就變成了:他們應不應該在投票中獲得更大的權重?或者 DAO 是否至少應該獎勵這些成員?
這裏的矛盾在於,DAO 既需要激勵有經驗的成員維持活躍度和貢獻;又不能過度依賴或過度授權這些成員,以免打擊其他成員參與的積極性。政府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政府既要在一些情況下依靠專家幫忙,又不能在這個過程中無視其他公民或專家的不同意見。
無利益關繫 VS 超級金融化
所有 DAO 都必須設置適當的准入門檻,否則就容易遭受女巫攻擊,而且就連在 DAO 中沒有任何歴史記錄或金融質押物的人都可能操縱決策結果。大多數 DAO 都設置了一定參與門檻,比如必須持有 DAO 的原生治理通證。
但這裏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人可能會持有很高份額的治理通證,或甚至會暫時借入治理通證,從而影響治理投票結果,併對 DAO 發起所謂的「治理攻擊」。這裏的矛盾在於,DAO 既需要設置一定的准入門檻,以抵禦女巫攻擊,又不能完全基於金融資本建立組織架構。如果 DAO 不設置非金融的准入門檻,就很有可能面臨超級金融化的問題,即:所有決策都與財力直接掛鉤。索性,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眾多頂尖人才目前正在探索這個領域。Vitalik 在名為「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s Soul」的論文中提出創建靈魂綁定通證,通過非金融的方式來獎勵鏈上用戶。
這裏的矛盾在於,既要保證 DAO 成員以某種形式質押資產或聲譽,又要避免 DAO 出現超級金融化問題。如今的社會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金融資本在集體決策中的影響力過大。
DAO 的未來發展
最終,DAO 只是一個創新的工具,可以用來設計信任最小化的社會體制。然而,DAO 併非萬靈藥,無法解決數仟年以來社會中存在的所有治理問題。
事實上,併不存在完美的治理機制。但是,Web3 讓建造者有能力嘗試更加靈活的治理機制,併讓用戶有機會影響治理機制的底層協議,使其更接近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一些人會傾嚮於「無為而治」,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復雜的繫統需要更多人為幹預來治理。這兩種觀點都無可厚非。隨著時間推移,一些 DAO 最終會失敗併被淘汰,而另一些 DAO 則會成功併蓬勃發展,這將改變人們的一些看法。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領域,但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沒人知道 DAO 未來會如何發展,因此 Web3 的建造者們也不用急著去發佈 DAO。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能夠創造出各種不同的 DAO 設計模式,併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與此同時,這些不同的 DAO 設計模式都旨在提升治理透明度和信任最小化,併保持足夠的靈活性,能夠與 Web2 繫統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