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密报 > 文章列表
盤點 5 個潛力特色公鏈:能否在公鏈紅海中脫穎而出?

摘要

  • 隨著新公鏈市場熱度攀升,特色公鏈的概念隨之浮現,打敗以太坊的或許不是以太坊的 Fork,而是更具破局性質,能夠幫助 Web3.0 走嚮成熟形態的好用公鏈。
  • 發展特色公鏈是 Web3.0 塑造下一代互聯網的必經之路,從滿足 Web3.0 應用規模化的需求角度來看,特色公鏈持續叠代對需要進行高維度用戶體驗改進的 Web3.0 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 以太坊合併分層進程的逐漸完成對高性能以太坊 Fork 併不友好,而另類共識機制如 DAG,DiemBFT v4 等支撐的特色技術公鏈,以及擁有模塊化創新架構的公鏈或許會在下一個公鏈浪潮中脫穎而出。公鏈也會逐漸分化為面嚮廣域、私域和特定賽道方嚮(如應用鏈)發展。
  • 生態建設健康且能夠持續吸引原生項目的公鏈能夠穿越牛熊,正在建設中的公鏈承載了大量未迸發的生命力,公鏈發展在模塊化的復雜延展性和呈現給用戶的體驗精簡性中尋找平衡。
  • 面嚮垂直場景的、具有鮮明特徵、可滿足特定需求且遷移成本更小的公鏈方案或成為下一波加密用戶創新力量的選擇,而這些選擇也將大概率成為繼通用型公鏈如以太坊,BSC 等下一代穿越牛熊的公鏈。

導語

前不久 Aptos 以 27.5 億美元估值獲得 FTX1.5 億美元投資,總融資額 3.5 億美元。在熊市這是尤其亮眼的成績,當然這與其在 Meta( 前 Facebook) 通過獲取用戶信息建設的可行方案以及大批頂級科學家精心設計的背景被資本定價不無關繫,。而上一波牛市嶄露頭角的新公鏈 Solana,目前熊市 FDV 不到 200 億美金, Near FDV 則只有 41 億美金。

公鏈形成承載更多應用價值的穩定生態離不開時間和用戶沈澱、極強的技術開發團隊以及龐大的社區和技術社群支撐共同促進應用開發和落地。因此搭建公鏈就像修建一條鐵路,所需要的前期投入巨大,但後期收取來自使用者 的費用帶來可持續的收入,併且生態越繁榮,創新力量越強大,帶來的收入邊際效益會更多,這也解釋了基礎設施公鏈作為 Web3.0 核心價值載體高估值的背後原因。

縱觀公鏈發展進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 2008-2013 年,中本聰發錶比特幣白皮書後,比特幣走紅,也出現很多以改良比特幣為目的的「山寨幣」,產生了以 BTC 為代錶的第一批公鏈。。
  • 第二階段為 2014-2017 年,圖靈完備的加入,讓以太坊成為了公鏈發展的轉摺點,智能合約概念首次出現在區塊鏈中,併且讓公鏈具備了承載應用運行的可編程性,同時加密貓等應用的問世,人們開始真正體驗到區塊鏈技術展現的應用展現。以太坊也以先 發優勢在公鏈中建立自己的生態壁壘,這一時期產生的公鏈包括 ETH、NEO、 QTUM、EOS 等。
  • 第三階段是 2018 年至今,各類共識機制,驗證交易層技術的叠代造就了一批高性能低成本的公鏈,代錶包括 BSC,Solana, Avax 等。

下個階段公鏈發展伴隨 ETH2.0 合併且分片擴容的進程可能會出現兩種趨勢,第一種分片完成後是 EVM compatible 的 L1 及對應的 L2 上原先迫於高 Gas 費而溢出的用戶或許會回流,以太坊的 Fork 們面臨挑戰;第二個趨勢是擁有特色技術及創新架構的公鏈會脫穎而出,公鏈的發展也會逐漸分化為嚮服務廣域 / 私域和特定賽道方嚮發展(如應用鏈)。

公鏈的廣義分類和特色公鏈概念

image.png

特色公鏈是從廣義公鏈中進一步剝離出來的概念,對公鏈特徵在技術特色,Product-Market Fit,價值敘事層面進行細分,以感受公鏈叠代的方嚮。例如:

  • 以創新架構(如模塊化)以及獨特技術為特色, 代錶公鏈有 Aptos,Sui,IOTA2.0+Assembly,zk-snark 輕量級公鏈 MINA,EMIT-Core 等;
  • 以服務細分賽道為特色,代錶有 Flow,Metabit,ImmutableX,Metabit 和 MINA 等;
  • 以價值敘事為特色的 ReFi 綠色公鏈 Celo。

擁有開拓性技術,面嚮私域和特定賽道領域的公鏈市場仍然一片藍海。

特色公鏈

本文主要探討五個在創新架構(如模塊化)以及核心技術上符合特色公鏈概念的項目。

Aptos – 含著金鑰匙出生,採用 Move 語言的高性能公鏈

Aptos 由 Meta 穩定幣項目 Diem(原 Libra)前團隊成員發起的 L1 高性能公鏈項目。Aptos 團隊認為,用戶體驗需要在安全性和可拓展性方面得到顯著改善才能接觸到大眾(Mass Adoption)。Aptos 在新公鏈中最具先發優勢,公共主網或許今年第三季度發佈。

1.1 Aptos 核心技術特點介紹

共識機制

Aptos 採用和 Solana 相同的優化 BFT(異步拜佔庭)作為其共識機制,但和 Solana 不同的是,Aptos 新增了創新信譽繫統,這種信譽繫統尤其適用於去中心化環境,可檢查鏈上數據,遇到驗證者無響應狀態時可自動改變領導者而無需人工介入, 此外,區塊提交時間也明顯縮短,平均提交完成時間不到 1 秒。而這種異步機制也加強了網絡安全功能,能夠抵禦惡劣的網絡條件、網絡分區或對驗證器的 DoS 攻擊,因為它不會對網絡施加任何同步假設。

內存智能合約併行執行引擎

Aptos Labs 設計出一種支持同步過程的靈活交易編程的新技術方法 Block- STM,STM 代錶軟件交易內存(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這種技術在實驗環境中,32 核同時處理 1 萬 + 賬戶的交易情況下在低競爭負載下比順序執行性能高出 20 倍,在高競爭負載下高出 9 倍,預期理論 TPS 達到了 16 萬 +。

image.png

數據源:Aptos Labs

Move 編程語言

Aptos 開發團隊創建了 Move 編程語言來提高區塊鏈的安全性。Move 不僅設計用於編寫智能合約,用戶還可以使用 Move 管理自己的帳戶,更改節點設置,調整傭金大小併添加新功能。

一句話總結 Aptos 的技術創新,其繫統目前通過共識(AptosBFT),執行(Block-STM)和環境(Move)併行優化交易,以提高速度併降低成本。

1.2 Aptos 目前生態

Aptos 團隊已經在穩定幣,DEX,錢包,借貸市場和預言機等五個闆塊的生態建設上發力。值得關註的有 Thata Labs 的穩定幣項目、首個 Dex Pontem Network、加密錢包 Martian、流動性質押協議 Zaptos、域名服務商 ANS、加密錢包 Fewcha Wallet、NFT 項目 Aptos Toad Overload、NFT 市場 Topaz、合成資產 Clone、區塊瀏覽器 Aptosscan 等,生態項目原生性較高。此外很多 Solana 的項目也都搶先登陸了 Aptos 生態,Aptos 對 Solana 上項目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

image.png

數據源:@AptosInsights

Sui – 與 Aptos 同時期出現、共享主要特徵的高性能公鏈

Sui 是 Mysten Labs(團隊來自 Meta 穩定幣 Diem 以及 Novi 錢包項目)推出的高性能 L1 公鏈。Sui 和 Aptos 一樣試圖解決區塊鏈三難睏境,但它的中心是為包括遊戲、社交、商業在內的廣泛元宇宙應用擴展可組合和動態 NFT。Sui 同樣在熊市取得了不俗的融資成績(20 億美元估值),併提前於 Aptos 發佈通證經濟學模型。

2.1 Sui 與 Aptos 核心技術異同

語言環境來看,Sui 同樣以 Move 作為其原生編程語言。盡管 Sui 的內存數據與代碼模型與 Aptos 略有不同。,Sui 的 Move 語言清楚地錶明了內存數據與代碼何時是擁有 / 共享或可變 / 不可變的,而 Aptos 併不享有這一特徵。

共識機制來看,與 Aptos 類似,Sui 的共識協議也是 HotStuff 的衍生品。Sui 和 Aptos 的共識機制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驗證者之間處理交易所需的通信,以實現更低的延遲。AptosBFT 是部分異步的。Sui 實現共識的設計是將協議的內存池與共識層區分開來,而大多數 PoS L1 具有單一的共識協議。

SDK 的創新來看,雖然 Aptos 也有用於改進 DX/UX 的 SDK,但 Sui 的 SDK 在連接其他生態繫統和非加密用例方面做出了有趣的嘗試,例如開通遊戲 API,遊戲開發人員將能夠與 Sui 的生態繫統(用戶、其他 dApp、資產)和 Move 語言無縫交互;允許 dApp 開發人員通過促進數字資產從其他生態繫統到 Sui 的可移植性來引導社區以及開發面嚮「Handshake」的前端工具作為用戶嚮加密和非加密用戶分發、領取 / 贖回 Sui 數字資產(例如支付、商戶優惠券)的渠道。

2.2 Sui 目前生態

目前 SUI 已發放激勵測試網註冊,併發佈 Chrome 擴展自托管錢包「Sui Wallet」。Sui 的生態進展似乎較為緩慢,除了錢包,目前在建設的還有瀏覽器、遊戲以及社交元宇宙項目。可以看出 Sui 的生態定位也更加傾嚮於遊戲、社交、商業在內的廣泛元宇宙應用擴展。

IOTA2.0+Assembly -- 滿足模塊化 + 採用 DAG 技術的高性能公鏈

IOTA 作為 Assembly 的結算層,率先採用了 DAG 技術,稱為 Tangle,嚴格來說 Tangle 併不是區塊鏈技術,這也是其擁有的獨具特色的開拓性技術。

Assembly 配合 IOTA 2.0 為需要進行大規模用戶體驗改進的 web3.0 世界提供了高併發 TPS,可拓展部署的合約鏈,開發者可靈活定制各鏈激勵與費用,共享安全等幫助。

3.1 Assembly 核心技術特點介紹

可組合性方面,Assembly 可以看成 1.5 層,這是一個智能合約架構層,在 Assembly 上搭建的各個智能合約鏈才是真正的 Layer2。

基於 IOTA2.0 的 L1 高併發 TPS 的 DAG 結構,IOTA2.0+Assembly 的組合把其他公鏈 L1+L2 模式拆成了 2.5 層,模塊化外顯了許多,而且因為有了一個單獨的 Assembly 智能合約架構層,能夠組合出各種可能性,如和不同的數據可用層 / 執行層 / 結算層進行耦合排列。

費用方面,Assembly 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基於 Assembly 搭建應用或交互使用的網絡費用在整個公鏈市場中將是最低的,併且費用也會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

安全性方面,Assembly 用的是類似 ETH2.0 欺詐證明 Rollup 的形式,每個驗證者通過質押資產作為安全擔保,任何第三方都可以通過監視鏈的活動在驗證者更新錯誤鏈狀態時提供欺詐證據,併獲得獎勵。這樣保證了只要驗證者委員會中只要有一個誠實的驗證者,便可以保護鏈的狀態不會被惡意轉換。

3.2 IOTA2.0、Assembly 的生態建設

IOTA 2.0 上目前有 213 個項目正在開發,這些項目隨後可以在 Assembly 主網上線後進行無縫遷移。一些項目搭載工業 4.0 概念,與鏈下產生協同。其中受歡迎的項目包括 IOTAlias, IOTA charging station 等。

image.png

數據源:ecosystem.iota.org/explore/projects

IOTA2.0+Assembly 獨特的基於 DAG 共識架構的 Tangle 模式和模塊化的結構組成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特色鮮明的公鏈,但其生態的建設速度較為緩慢。

Mina -- 採用特色 zk-snark 技術的輕量級公鏈

Mina 的核心理念是「簡潔的區塊鏈」,整個 Mina 網絡中處理的所有交易所佔區塊的大小都被限定在 22 KB。且最新的區塊中會包含整個區塊鏈的最新狀態,用戶只需一個 zk-SNARK 證明就可以在幾毫秒內完全驗證當前區塊鏈的狀態。

image.png

數據源:minaprotocol.com

與其他隨著每個區塊添加而增長的第 1 層區塊鏈不同,Mina 能夠通過使用一繫列自引用的密碼證明來保持固定大小。將 Mina 的遞歸密碼學過程視為拍攝區塊鏈的照片會很有幫助。每當添加一個新區塊時,都會用現有區塊鏈拍攝新區塊的另一張照片,將區塊鏈的大小限制為一張照片,同時保留所有信息。

Mina 採用 zk-SNARKs 使其成為一個引人註目特色公鏈方案,與傳統區塊鏈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而零知識的浪潮也迎來新的發展趨勢,傾嚮於模塊化組合的 Snark 算法,新的加密模塊替代可能帶來很有意思的結果。

4.1 Mina 核心技術特點介紹

解決狀態膨脹問題

以太坊計劃在後來的一組名為「The Purge」的升級中解決狀態大小問題,而 Mina 從誕生之初就聚焦見效不斷增長的數據以及交易、賬戶、通證、合同和其他信息增長。

支持隱私

零知識證明通過不泄露任何不必要的信息來支持隱私。Mina 區塊鏈的 zk-proof 僅證明狀態有效,而不顯示交互賬戶。即使是 Mina 的共識節點也只保留最後 290 個區塊的歴史記錄。

去中心化改進

運行一個非共識節點只需要很少的磁盤空間和計算能力。雖然其他區塊鏈遭受狀態膨脹併且可能需要強大的工業級硬件來運行完整節點,但 Mina 的非共識節點將在智能手機或瀏覽器上運行。每個用戶都可以運行自己的節點,從而顯著改善去中心化。超越自我監管的區塊鏈理想是自我驗證,而 Mina 是唯一能夠實現它的區塊鏈。

4.2 Mina 的現狀及未來生態佈局展望

Mina Protocol 目前用作支付鏈,併於 2022 年 3 月 23 日完成其主網啟動一周年。稱為 zkApps 的智能合約在 2022 年第二季度的產品路線圖上。今年三月從三箭資本和 FTX Ventures 等大型加密投資者那裏籌集了 9200 萬美元,以執行其為 web3 構建私有和安全層的願景。Mina 生態繫統已纍計籌集到 1.4 億美元。

Mina 目前借助 Pickles 歸納證明繫統可以在不泄露用戶身份資料的前提下完成某些應用的 KYC 操作,併且在不泄露用戶信用評分的前提下,證明某個用戶的信用評分達到或高於特定閾值,來實現免押金租賃、免抵押貸款等應用場景。由於生態尚未發力,zkAPPs 為 Mina 未來的生態佈局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MINA 利用零知識證明空間的潛力,同時不影響去中心化,成為結合當下最熱 zk 技術與 L1 的結合的特色公鏈。

EMIT-Core -- 模塊化的高性能跨鏈型公鏈

EMIT-Core 作為 EMIT 項目的子項目,核心邏輯是在區塊鏈繫統運行過程中,通過 Block-Lattice 的賬本結構和 Random-Check 共識算法將賬戶之間的耦合降至最低,以此來提高整個區塊鏈繫統的響應速度和吞吐量。它在計算、存儲以及帶寬等物理瓶頸的彈性擴展方面有非常大的優勢。由於繫統本身不運行復雜計算,因此交易費用非常低甚至為 0。同時使得研發高性能的復雜的去中心化應用(開放式的對 EMIT-Core 功能進行擴展)變得非常簡單。

5.1 EMIT-Core 核心技術特點介紹

Block-Lattice 分片賬本

與 Near 的分組式分片不一樣的是,Block-Lattice 賬本算是粒度最小的分片方法,它每個賬戶就是一個分片。為了實現大吞吐量和低延時,賬本將交易解藕,拆分為發起和接收兩個部分,分別由不同的賬戶創建。由於不同賬戶區塊的創建互不影響,在引入區塊的結算狀態之後,這種模型可以獲得巨大的存儲和吞吐量的彈性。這種方式也將跨鏈的行為一般化了。與 Nano 的賬戶模型不同,EMIT-Core 採用 Random-Check 算法確認區塊,併支持了多樣化的資產。

新的去中心化應用 Scheme

EMIT-Core 認為,去中心化應用由一組 P2P 網絡節點構成,這些節點作為整體能對輸入和輸出序列達成一致,而不必去管彼此內部狀態,在極端的情況下,應用可以只有輸出序列。這種靈活度更高的定義,使 EMIT-Core 上應用的邏輯可以非常復雜。通過 EMIT-Core 的大吞吐量和低延遲的繫統架構優勢,使去中心化應用逼近中心化應用的體驗。

Random-Check 算法

Random-Check 是指,確認檢查的需求者在全局節點中隨機選取一些節點,併獲取這些節點上的賬戶信息,如果這些賬戶狀態一致,那麽就可以認為這種狀態是當前賬戶正確狀態。可以通過提高檢查次數或者每次檢查的節點數量來提高安全性。這種算法是 EMIT-Core 高 TPS 的保證。

image.png

數據源:《EMIT White Paper

5.2 EMIT-Core 的生態建設

EMIT 項目本身的願景就是「整合加密世界的資產併創建一個經濟完備的去中心化的世界」。在 EMIT 項目中,已經搭建了聯通 Ethereum、Binance Smart Chain、Tron、 Super ZERO 等去中心化網絡之間的橋,併有一個 EMIT-Epoch 子項目在不斷的吸收和擴展整個生態。這些都建立在 EMIT-Core 技術的基礎上。目前為止,EMIT 已經有自己的跨鏈錢包以及 Cross、Chaos、Altar、TeamMining、StarGrid、RelicsMarket、Accounts、Assets、Bangs 等生態應用,這些生態都在 EMIT-Epoch 子項目中,EMIT-Epoch 中的生態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增加,最終組成一個經濟完備的去中心化世界。

image.png

價值想象和潛在風險

即便 Aptos 在熊市獲得 27.5 億美金的估值,樂觀者仍然認為在下一輪牛市 Aptos 會存在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成長空間,這也帶給我們更大的想象空間,除了將 Aptos 與公鏈龍頭 Ethereum, Near,Solana 等高性能公鏈進行估值的橫嚮比較外,破圈的基礎設施離 Web2.0 的 Alphabet 的萬億估值還有多遠?

當然,質疑者也認為公鏈賽道已過於擁堵且高性能的敘事尚未為行業帶來真正改變,或許只有真正的殺手應用和能夠承載這個應用的底層相結合才能創造 Web3.0 被期待的價值影響力。

總結

相比估值在熊市中依舊高企的新公鏈,我們或許也不應忽視正在建設中且估值相對合理的特色公鏈,無論是開發中的還是尚未存在的未來公鏈,打敗以太坊的或許不是以太坊的 Fork,而是更具破局性質,能夠幫助 Web3.0 走嚮成熟形態的好用公鏈。

目前我們觀察到的公鏈發展趨於模塊化鬆耦合與面嚮垂直應用領域併行的狀態,以太坊等通用型的 L1 市場逐漸紅海,而 ETH2.0 合併併分片擴容即使完成也併不代錶 ETH 可以完全承載 Web3.0 潛在增量用戶,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應用在擴容前擁有 1 萬用戶,而後期湧入 1000 萬用戶使其對公鏈 TPS 的要求也增加了 1000 倍,單純擴容 1000 倍明顯不能承擔這些增量用戶對高性能的需求。即便擁擠,公鏈賽道依舊存在機會,市場需要模塊化的通用型公鏈將 Web3.0 世界中最優質的資源嫁接併疊加起來,服務廣域用戶,也需要面對垂直應用型場景的專業型公鏈,為細分賽道的具體用例提供最適宜的土壤。

特色公鏈的發展可能會催生出一些我們站在目前的狀態下無法想象的新的應用和商業模式,至於解鎖什麽樣的新應用、新模式,我們至少可以期待下一代互聯網在各具特色的區塊鏈技術加持下帶給我們比 Web2.0 優秀數倍的體驗。


參考資料

[1]Li Xi,《Web3 時代的模塊化公鏈探索之路 - 基於 IOTA 的 Assembly》, LD Capital Research

[2]Tony, Stewart, Mavis, Jason, Ryan, Luiz,《Solana 生態報告》,頭等艙

[3]Kunal Goel,《Mina Protocol - Small but Mighty》, Messari

[4]medium.com/aptoslabs/block-stm-how-we-execute-over-160k-transactions-per-second-on-the-aptos-blockchain-3b003657e4ba

[5]docs.minaprotocol.com/static/pdf/technicalWhitepaper.pdf

[6]wiki.assembly.sc/learn/introduction

[7]coinyuppie.com/composability-vs-modularity-who-is-the-c-bit-of-the-blockchain/

[8]cointelegraphcn.com/news/mysten-labs-sui

[9]blockcast.it/2022/08/03/sui-a-blockchain-built-by-former-meta-developers/

生成海报
请长按保存图片,将内容分享给更多好友